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应当注重外语能力,尤其是英语能力的强化和提升
对于法学院非外语专业学生,建议在培养方案中系统规划外语提升路径,充分考虑语言学习所需的时间、环境及其他条件。需要指出的是,国际仲裁从业者的语言要求远高于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,甚至超越托福/雅思高分标准——这些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可能通过应试技巧获得,而实务中需要将英语作为真正的工作语言。这就要求从业者既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化积淀,又要在实践中持续精进。虽然语言学习越早越好,但大学阶段仍是最佳强化期之一,在校生较职场人士更具时间优势。建议有条件者通过海外深造、工作及生活经历强化语言实际运用能力,这将成为涉外法律职业发展的显著优势。
对执业律师而言,职业发展前景与其接触的业务质量和范围密切相关
我在各地走访时,常被年轻律师问及如何才能接触国际仲裁案件。这类案件的数量确实比较少,是否有机会上手要看缘分、看机遇。但值得关注的是,在中国,各个仲裁机构、律协等组织提供的免费培训资源非常丰富,而同类培训资源在境外往往需要付费且通常价格不菲。年轻律师应当利用好这些资源,抓住近年来中国仲裁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,积累一些办案经验,为将来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打下坚实基础。如果年轻律师希望在国际仲裁领域有所作为,语言能力仍是关键。能够使用英文撰写高质量的法律文件,并善于与境外律师沟通协作,将更有利于把握市场机遇,从而在国际仲裁领域立足。
展开剩余22%当前中国仲裁正处于重要发展期。随着《仲裁法》修订及配套政策落地,境外机构管理下的国际仲裁业务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,这将为仲裁业界的国际交流以及涉外仲裁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。
最后,衷心感谢北京仲裁委员会/北京国际仲裁院、北京市律师协会、中国政法大学精心筹办本次研讨会。我期待与业界同仁深化国际合作,为涉外仲裁人才培养贡献力量。
注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股票里如何加杠杆。
发布于:北京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