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开窖·中国香——浓清酱芝四韵和鸣,元亨利贞万象天成!白酒版“盲盒”火了!我拆了四瓶杠杆炒股网站配资,喝出了整个中国的秋。
北京的秋夜来得急,我窝在胡同里的小酒馆,面前摆着四瓶包装朴素的白酒——朋友说这是最近年轻人圈里疯传的“地域盲盒酒”,买一箱随机发四大产区,喝到啥算啥。
“你拆开试试?”朋友挤眉弄眼,“我上回拆到贵州的酱香,当场拍大腿喊‘这才是爷青回’!”
我捏着其中一瓶,外盒是粗陶质感,印着“春开窖·地域盲盒”八个手写体字,边角还沾着点模拟的“旧粮仓灰”——像极了小时候在老家粮站拆米袋的感觉。
第一拆:四川临邛镇·浓香型“元”
第一瓶拆开,酒盒里掉出张手绘地图:青石板路、竹编酒篓、晒谷场上的高粱堆。“元·浓香·四川临邛镇”——我盯着标签,想起朋友说过,临邛镇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卖酒的地方,酿酒手艺传了上千年。
倒半杯,酒花“噼啪”炸开,挂杯匀实。凑到鼻尖,是熟透的水蜜桃混着熟麦的甜香,喝下去不辣嗓子,像含了口温热的蜂蜜水。
“这味儿对!”隔壁桌的老北京大爷凑过来闻了闻,“我年轻时候跑四川拉货,当地老乡用这酒招待过我——说是‘窖香浓郁,绵甜甘冽’,和咱二锅头不一样,更‘软乎’。”
展开剩余72%第二拆:山西杏花村·清香型“亨”
第二瓶的地图上,是青瓦白墙的晋商大院,屋檐下挂着“杏花村”木牌。“亨·清香·山西杏花村”——我突然想起语文课本里“借问酒家何处有”的诗句,原来就在这儿。
倒出来酒线细长,闻着是青草混着豌豆的清香,喝一口像咬了口刚摘的嫩黄瓜,清冽得直窜后脑勺。
“绝了!”酒馆老板举着杯子凑过来,“我老家就在汾阳,这清香型才是咱山西的根!以前总觉得白酒就得辣,喝了这瓶才明白——好的清香,是‘干净’,像洗过的蓝天。”
第三拆:贵州茅台镇·酱香型“利”
第三瓶的地图最“野”:赤水河蜿蜒而过,山坳里藏着红砖酒窖。“利·酱香·贵州茅台镇”——我早听说酱香酒要“九次蒸煮、八次发酵”,可真喝到还是被震了。
酒花密得像层泡沫,闻着有股焦香的烤麦味,第一口喝下去有点冲,咽下去却回甘明显,像嚼了颗烤得滋滋冒油的核桃。
“这味儿,够劲!”隔壁桌的贵州小伙眼睛亮了,“我在贵阳卖酸汤鱼,家里老头非让我喝这个——说‘酱香酒养人,越陈越香’。你这一瓶,比我爸藏的还地道!”
第四拆:山东景芝镇·芝香型“贞”
最后一瓶的地图最“暖”:晒谷场上堆着金黄的高粱,老石磨旁坐着戴草帽的大爷。“贞·芝香·山东景芝镇”——我突然想起小时候,姥姥总说“景芝的芝麻香,香得实在”。
倒出来酒体偏黄,闻着是炒芝麻混着烤馒头的香,喝一口像含了口热乎的芝麻糊,后味带着点甜,连我妈这种“白酒绝缘体”都凑过来抿了抿:“这味儿好,像咱老家磨坊里的熟芝麻。”
盲盒拆完,我突然懂了“地域盲盒酒”的爆火
朋友拍着我肩膀笑:“咋样?比拆潮玩盲盒刺激吧?”
我摸着四瓶酒的外盒,突然明白——这哪是“盲盒”?分明是把中国四个角落的烟火气,装进了酒瓶里。
临邛镇的浓香,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当垆卖酒的浪漫;杏花村的清香,是杜牧“牧童遥指”的诗意;茅台镇的酱香,是红军四渡赤水的热血;景芝镇的芝香,是姥姥磨盘边的温暖……
春开窖酒行的老板后来跟我说,做这系列盲盒,就是想让更多年轻人“喝着酒,看中国”。不用飞遍大江南北,拆一瓶酒,就能尝到四川的湿润、山西的干燥、贵州的烈、山东的暖——这才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“地域浪漫”。
现在,我这四瓶酒成了酒馆的“镇店之宝”。每个来喝酒的人,都要喊一句:“老板,再来瓶盲盒!我倒要看看,今天能拆到哪儿的秋!”
秋夜渐深,我端起最后一杯景芝镇芝香,看月光透过窗棂洒在酒瓶上,“贞·山东景芝镇”几个字泛着暖光。突然想起《舌尖上的中国》里的一句话:“中国的味道,藏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地方。”
而这瓶地域盲盒酒杠杆炒股网站配资,把每个地方的“认真”,都酿成了能喝进肚子里的乡愁。
发布于:山东省